KubeSphere研发总监周小四:在谈容器同质化之前,你得先理解工匠精神

科技云报道原创。

 

“容器产品同质化”是近年来业界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基于开源的容器编排引擎如:K8s,Swarm,Mesos等,容器产品似乎越来越容易被生产出来。有人诟病,国内大多数容器创业公司就是将这几类开源组件集成在一起,同质化很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

 

 

但周小四却不这么看。“大家都在说容器厂商太多了,同质化了,我内心不太愿意听到这种话,你得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看起来是)同一个产品,同样的功能,但在功能底下,大量的工作是看不到的,只有用户能体验到。”

 

周小四,青云QingCloud应用及容器平台研发总监,人称“四爷”,是KubeSphere这款容器产品的核心人物,最早这款产品就是他力排众议做出来的。

 

从2018年KubeSphere发布,到如今KubeSphere 3.0版本推出,三年来,产品一步步从追赶到超越。周小四说起KubeSphere,有种老父亲般的骄傲。

 

匠心做容器

 

日语中有个说法:“一生悬命”,意思是指不遗余力去做一件值得耗尽一生去追求的事情,如今常被用来诠释匠人精神的内涵。在技术的世界,追求“匠心”同样被人们所尊重和推崇。

 

 

在做KubeSphere之前,周小四没有着急动手,而是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在市场上做调研,一家一家的去下载、安装、体验,研究对手产品背后的意图。“我把很多友商的产品研究得非常细致,结果发现已有产品离用户的期望值差距很大,我们有很大的机会。”

 

为了打造出更贴近用户期望的容器产品,KubeSphere从一开始就在用户体验、功能、企业级优化等多个方面追求精益求精。虽然推出时间较晚,但不到一年时间,KubeSphere就火了。

 

2019年,在被周小四称为“追赶”阶段的KubeSphere 2.0,就已经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很多用户直接从其他厂商的容器产品转到了KubeSphere上,他们认为“KubeSphere 2.0虽然还没有多集群管理功能,但已经是业界最好的产品了”。

 

用户好评给了周小四信心,也往他心里添了一把火。“KubeSphere 3.0,我们把多集群管理、自定义监控这些功能加上去,从产品角度来讲,在市场上应该处于领先地位了。”

 

 

专注于用户目标的KubeSphere 3.0

 

周小四所说的“多集群管理”功能,不仅仅是增加或者删除一个集群那么简单,而是能够让用户非常轻松地驾驭混合云。

 

比如,针对大量存在的异构混合云,KubeSphere的多集群管理能够让用户跨集群部署应用,并自定义应用跑在哪个集群上。同时,在多集群管理上提供的应用管理平台——OpenPitrix,可以对应用的上架、分发、下架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除此之外,KubeSphere的多集群管理与其他竞品最大的区别,在于支持Solo和联邦两种集群管理方式,而很多竞品只提供一种方式。

 

Solo是指把所有独立的K8s集群聚合起来,提供中央控制台,解决异构IT中的运维困难。联邦是指把多个K8s的集群聚合起来形成一个K8s资源池,用户在部署应用时,可以从上层构建实现跨Zone、跨集群的高可用。

 

可以看到,KubeSphere的多集群管理功能,无论是从运维角度,还是知识技能的接受程度,都极大地降低了用户成本。

 

 

事实上,这种降低用户门槛的细节无处不在。为了让更多企业跨入云原生领域,尤其是技术较为滞后的传统企业,周小四带着团队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工具,去增强企业级的特性,为的就是让企业不用改原来的代码,就能够直接部署到云原生平台上,实现平滑兼容。

 

比如Binary to Image和Source to Image,就是针对传统用户使用习惯设计的功能。如果用户是Java开发者,他不需要了解什么是容器或者K8s,只要按照以前Java的开发习惯,把做好的Java程序打包,直接上传到KubeSphere平台上就可以了。后面所有的事情,通过KubeSphere产品内置的模板自动化把业务构建成容器,就能够运行在K8s之上了。

 

周小四团队的想法很纯粹,要“尊重用户已有的习惯,不给用户带来额外的学习成本”。而在用户少学习、少操作的背后,周小四团队选择了把难题留给自己,通过框架改造、产品设计、功能交付下苦功夫,将KubeSphere所有的变化和复杂操作都屏蔽掉,不给用户造成认知困难。

 

专注于用户目标,成了KubeSphere始终秉持的信条。

 

 

走向全球化的KubeSphere

 

周小四团队投入在KubeSphere上的“匠心”没有白费,逐渐迎来了全球的“识货人”。

 

在国内论坛上,每天都有用户在上面交流,并且产生了很多贡献者。本来生活、中通、VNG等这些知名企业,已经有研发人员参与到KubeSphere的开发团队中,为KubeSphere贡献了重要的功能。

 

在GitHub上,今年KubeSphere已收获了3700多个Stars,比2019年多了2000多个Stars,Forks数量达到550个。同时,KubeSphere用户量急剧上升,目前已经达到上万个。在过去半年内,海外用户比例甚至达到58%,首次超过了国内用户。

 

“有些人认为KubeSphere特别适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但事实证明它也适合国外用户,是可以遍布全球的。”对于KubeSphere的全球化定位,周小四很有信心,“KubeSphere 3.0产品已经处于领导地位了,为什么我们不做全球市场上的领导者呢?”

 

如果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容器平台厂商面临的竞争,就不仅仅是某一个功能比别人做得好,而是生态的竞争。

 

如今,KubeSphere已经加快了全球合作伙伴的发展,例如:与土耳其数据中心服务公司Radore的授权合作,为KubeSphere拉开了欧洲市场的序幕。

 

 

对于生态伙伴,KubeSphere始终保持开放和友好,一方面适配主流的云平台和容器平台,云平台如:阿里云、腾讯云、青云QingCloud;容器平台如:OpenShift、Rancher等,KubeSphere作为纯软件可以无缝地部署在既有K8s平台上。另一方面,合作伙伴可以基于主流的监控框架对接KubeSphere,集成更方便,也不会被KubeSphere绑定。

 

在国产化生态构建上,KubeSphere已经获得鲲鹏、银河麒麟+飞腾、统信UOS+鲲鹏等认证,适配了华为EulerOS,同时加入了国内的开源社区OpenEuler,能够很好地兼容国产软硬件。

 

“未来,一定是云原生应用的容器混合云时代,也一定是生态之争的时代。”周小四希望KubeSphere通过生态提供更多产品给全球用户使用。

 

 

基于此,KubeSphere将围绕两个标签来发展:Open Source(开源)和Open Architecture(开放架构)。未来,KubeSphere将只提供最核心的功能如:管理基础设施、工作负载,提供系统级别的服务如:监控、告警等,其他都交给Open Architecture。另外,KubeSphere还会帮助企业建设集团云和社区云,提供一些运营功能,比如计量模块、统计报表等,来完善整个生态。

 

在周小四的构想中,KubeSphere下一步的目标是做成一个可插拔的、开放式的架构,让ISV和企业能够基于开放架构的标准,开发自己的应用或者服务,部署到KubeSphere上,看起来就和KubeSphere上其他系统级别的应用一样。

 

 

如今,混合云和云原生的浪潮正在汹涌而至,在大量异构IT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上,所有企业都在渴望一致且简洁的体验。在应用交付层面,企业不仅关注容器的能力,同样也关注从底层平台到上层应用的整体体验。在底层拥有健壮混合云平台的青云QingCloud,在生态层面拥有大量合作伙伴的KubeSphere,将更好地承托企业用户在混合云的世界里乘风破浪。

 

【关于科技云报道】

专注于原创的企业级内容行家——科技云报道。成立于2015年,是前沿企业级IT领域Top10媒体。获工信部权威认可,可信云、全球云计算大会官方指定传播媒体之一。深入原创报道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