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黑名单”禁令,国产数据库能否翻过Oracle这座大山?

科技云报道原创。

10月8日,美国再次将28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限制这些机构从美国购买零部件。面对“禁用”的负面影响,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在持续推进国产替代方案。

对于数据库领域而言,Oracle一直是一座令国内厂商难以企及的高山,这一次禁令事件的发酵,能否让国产数据库迎来真正的爆发呢?

Oracle、IBM、微软这三大巨头统治着数据库的江山长达20余年,但自今年5月Oracle中国研发中心被曝缩减规模以来,包括HAT(华为、阿里、腾讯)在内的国产数据库厂商,似乎看到了弯道超车的良机。

目前,华为已于5月15日推出分布式数据库GaussDB,阿里云于5月21日推出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腾讯云则在8月28日一口气推出五大数据库新品,中兴通讯也计划将GoldenDB数据库应用于金融行业。一时之间,国产数据库大有翻越Oracle这座高山之势。

海外数据库巨头的衰败

VS国内数据库的崛起

1989年,Oracle进入中国市场依靠代理开卖数据库产品,1992年在北京设立独资公司。

1991年12月,Sybase进入中国大陆,随后投资230万美元正式设立赛贝斯软件。

1992年,IBM正式进入中国,并启动“发展中国”的大战略,协助中国全面开放,带来了DB2和Informix。

1992年10月,微软在北京设立代办处……

可以说,自90年代起,中国的信息技术市场便开始被美国数据库产品所统治。

公开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基础设施软件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数据库占据400亿美元份额。数据库是企业基础设施软件市场上最大的组成部分,在IT行业一直被视为“皇冠上的明珠”。

在全球数据库市场,Oracle一直是当之无愧的老大,紧随其后的是IBM和微软,另外还包括收购了Sybase的SAP。

在中国,尽管出现过“去”(IBM、Oracle、EMC)浪潮,但中国数据库市场98%的市场份额几乎被海外巨头占据,至于国产数据库,只占到个位数的市场份额。

虽然现在最强大的数据库还是Oracle,但在过去几年,其看家本领还是过去的技术。随着中国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数据库技术也相应得到快速发展,以前要想在这一领域实现跨越似乎难以实现,但现在看来完全有可能。

另一方面,本土厂商开始在中国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如今,无论是银行、保险等泛金融行业,还是国企、政府机构、公共安全等领域,国家政策都鼓励从安全和自主可控的角度全面推行国产数据库,这对国产数据库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机遇。

过去40年,数据库的发展形态基本上经历传统商业数据库、开源数据库、云原生数据库的演进。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海量数据的喷发,已经对数据库提出完全不同的市场需求。

预计到2021年,云上数据量将超越传统数据中心。因此,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数据库因为其价格昂贵、高运维难度、低扩展性等特点,让其在新时代的可用性出现了挑战。

兼具云计算的弹性能力、开源数据库的易用和开放的云原生数据库已经成为最佳选择,而在云计算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从自研自用到向外输出技术

国产数据库要与巨头一较高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Gartner数据库系列报告中,中国数据库的比重不断增加,继2017年首次中国3家数据库产品入选报告后,2018年总上榜数据库产品达到了5家,包括阿里云数据库、华为数据库、腾讯云数据库、巨杉数据库SequoiaDB、星环科技数据库。

目前,针对国内数据库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两种应用,分别为交易处理型和分析处理型。其中,前者处理的是大量的简单、小规模且同时发生的交易,技术难度大、要求标准高,多适用于金融行业,是数据库领域附加值最高的类型。

从整个数据库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数据库发展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并且中国有很多催生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场景是国外所不具有的,例如双十一。

国产数据库产业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有待解决。

比如从基于封闭的传统式架构迁移到新的数据库,投入和工作量相对是比较大的。尤其在关键系统、接口等方面,国产数据库还有许多不足,迁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数据库厂商必须关注整个生态链的建设才能保证工作长远和健康的发展。

从华为、阿里云、腾讯云等厂商的实践来看,都是从自研自用开始,逐步拓展到其他客户以及公开市场。

比如华为数据库GaussDB并非一个产品,而是一系列产品的统称,既包含面向OLTP的数据库,也包括面向OLAP的数据仓库,还有面向事务和分析混合处理的HTAP数据库。

到2010年,华为数据库研发团队开始对2007年版本进行全面重构,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华为数据库的定位不再局限于内存数据库,而是向通用关系型数据库转变,就成了Gauss OLTP的前身。

2012年GMDB开始大规模商用,主要用于电信计费领域,同时华为内部与电信计费配套的解决方案也开始使用。2007年华为GaussDB开始在招商银行应用,预计到2019年年底,仅招商银行就有17套系统在GaussDB上应用。

一般来说,云计算厂商提供的数据库服务都会相对比较丰富,比如阿里云是在Magic Quadrant中拥有最大服务组合的云服务提供商(CSP)。

正是因为云的出现,才给了中国数据库突破现有数据库格局的机会。云数据库按需扩展、按需计费等特征使其获得了中小企业及互联网企业客户。而这种客户和行业的切入,也会反向推动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2005年,中国互联网第一台IBM小型机就落户在阿里巴巴,此后阿里巴巴IT系统逐渐形成了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的架构体系,但随着业务迅猛发展,阿里巴巴逐渐看到了该体系的高成本、低灵活性的压力,另外Oracle对于管理员的能力要求也非常高。

于是在2008年提出“去IOE”,并于2010年1月正式启动这一计划,逐渐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全部进程。

在2010年前后,以腾讯云为代表的云服务厂商开始进入数据库行业,各大云服务厂商也开始提供云数据库的服务,让传统的license服务加上运维服务的模式,变成了云计算模式,传统软硬件的采购成本转变成了订阅模式,让用户的成本大大降低,是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

2014年底,腾讯成立微众银行,这是国内首个“去IOE”科技架构的金融机构。而经过内部实践的锤炼,现在腾讯也加速了将这种能力向外部输出。

在海量数据的时代,数据库的重要性愈发突显。虽然国内数据库产业起步较晚,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但一批有技术、年轻的中国企业奋起直追,凭技术打破Oracle、IBM、微软等企业的封锁和垄断,使得中国开始成为数据库标准的制定者。

相信在国家政策、科技人才、企业升级创新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产数据库必将依靠后发优势与全球巨头一较高下。

【科技云报道原创】

微信公众账号:科技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