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工智能诞生起来,人们对于它的议论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人工智能“反噬”人类的“威胁论”。如今,人工智能依然面临“替代性”的问题,它会抢了人类饭碗,还是作为人类功能的延伸?它终将超越人类智慧,还是会与人类融合?这始终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命题。
抢走人类饭碗?不!人工智能会创造更多岗位
我们需要对机器与人争饭碗感到担心吗?许多人喜欢引用如下的例子:19世纪初,一群被称为“勒德分子”的英国纺织工人担心织布机等将使他们失业,捣毁机器以示抗议。但也有专家指出,从历史看,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发展总能催生新的行业,从而扩大就业。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确在摧毁传统工作方式。在一些行业,人工智能“已经”在替代人工了,只是我们很难感知到。
比如在美国高盛纽约总部,现金股票交易柜台的交易员数量,从2000年巅峰期的600名,下降为如今的2名,其余工作均由机器人包办。
美国沿海联邦信用合作社,已经用机器人替代了40%的雇员;在其下属的16家分行中,“个人柜员机”被全面启用。日本富国生命保险公司,正式“录用”了34名智能机器人,负责公司的保险理算业务,公司34名理算员(占理赔部的30%)在3个月后正式“下岗”。
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正在创造出更多与之相关的全新岗位,但人类对此则需要加以适应。
在《与机器人共舞》一书中,有两个数据很令人震惊:互联网行业,每使一个岗位消失,会新创造出2.6个岗位。而未来每部署一个机器人,会创造出3.6个岗位,这其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没听说过”的新职位,比如已经被行业认可的“自然语言处理”,以及“语音识别工程师”等,还有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产品经理等全新职位。
但这些对于人类科学素养的要求则提出了一大挑战。2017 年,硅谷出现“训机师”岗位——高科技公司雇佣诗人、喜剧演员帮助聊天机器人设计优雅有趣的对话,可以看到“研究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就业问题”,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职位。
总之,“人工智能影响就业”,改变正在发生,只是大多数人感知不到。但只要用心,我们就能发现“危机”中蕴藏的“机会”。
中国AI厂商仍在“婴儿期”,AI PM将成未来稀缺岗位”
相比于IBM、微软、Facebook这些海外人工智能巨头,中国人工智能厂商在发展上仅仅处于“婴儿期”,在原创性基础研究能力、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以及能将前沿技术真正落地的领军公司(例如Deepmind)方面的确有着不小的差距。
在图灵机器人黄钊眼中,中国人工智能厂商也不是没有弯道超车的可能,中国厂商在数据资源、硬件制造能力和人工智能商业化方面有着更大优势。
目前整个行业的瓶颈,不仅是算法、数据、算力等方面,更稀缺的是能够做出TOC爆款产品的人工智能产品经理(AI PM)。
作为一名AI PM,更应该关心如何将成型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合适的场景中。比如AlphaGo,其主要开发者的DeepMind团队,在过去几年一直在一个场景下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再比如亚马逊Echo音响中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Alexa,人机对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难题,但是Alexa聪明地限制了场景(语音交互+智能家居),从而使得用户的体验变得非常好。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AI产品的时候,必须是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场景,或者是一个可控的场景,从而面向特定的用户群体所,去提供一套有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场景化”则是产品经理一直所从事的工作。
现阶段的技术虽然还不完善,但至少能够快速实现产品落地,这方面反而需要AI PM通过“实际场景下用户反馈”来打磨产品体验,进而倒逼来优化技术方面的算法和数据。
但可惜的是,人工智能产品经理这个概念,还没有被行业更广泛的认知和重视。关于AI PM的分类职责、能力模型,以及如何从互联网PM转型成AI PM等都还处于摸索阶段。
对于目前为何机器人市场还远未达到市场预期,黄钊表示,目前机器人在硬件、交互、OS三个标准方面都没有成熟,同时,安全、隐私、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软环境也不成熟,而这些方面,都需要政府、高校等多方齐力推动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