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云报道:反大数据反算法,“反”的究竟是什么?

科技云报道原创。

“企业都想借大数据技术浪潮,反大数据和算法的公司、社交平台却掀起一阵小波澜,是大数据出了问题吗?”

大部分应用都希望运用大数据和算法,推出个性推荐等功能,希望尽可能长的留住用户时间。

然而,国外反算法的社交网站Are.na月增长率能高达20%,“旅游青蛙”给你一只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的青蛙,看似无法长时间吸引用户却独在国内爆红,国内外用户的反常举动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谁在“反”大数据

全世界都不想错过大数据带来的技术变革,大量企业都希望通过大数据搅动市场,占据市场先机。意外的是,反大数据、反算法的企业也开始获得发展机会,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大数据堪称“双刃剑”。

以色列特拉维夫的网络安全技术公司 D- ID ,可能是目前第一家反图片识别技术的公司,可以生成算法无法辨识的照片和视频,但同时保持与真实人脸相似,以保障个人隐私及身份信息不被面部识别技术恶意读取。

其目标是保护已经被用于身份认证的数据,同时确保数据不会在一开始就被“读取”。依靠这套以算法反击图片识别算法的技术,达到了反击常规“算法”的效果,此前宣布刚获得 4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相比较而言,社交和研究网站Are.na反算法更加彻底。既没有广告,也没有算法追踪,在该网站上收藏的内容与流行度无关,也没有点赞的按钮。这一套与Facebook和Twitter相反的反社交玩法,虽然总用量不高,但月增长率达20%。

事实上,国内社交媒体也有类似的算法功能给用户带来困扰。微博上为用户准备了当天的热搜话题,各大新闻客户端的算法把最热门事件的关键词作为推荐内容,用户要么被不同标题但内容几乎相同的消息困扰,要么被名不副实的标题党文章困扰。

可以看出,大数据和算法的应用,由于没有明确的边界,给用户带来的不一定都是便利。大数据和算法将很多此前独立存在的内容连接在一起,不断加强的中心化趋势带来的困扰也影响国内用户。

虽然国内还没有类似网站和技术出现,但是最近只在国内爆红的“旅行青蛙”,可以看出一些趋势。

目前谁都说不明白该游戏火爆的原因,不过在一个天气预报APP都要集成新闻、社交功能的中心化趋势下,这款游戏不集成其他功能留住用户时间,反而做到“用完即走,但走了还要回来”的效果,背后用户心理确实值得关注。

个性推荐不符大数据“超能力”

目前,大数据和算法的应用还将是主流,能给普通人生活带来变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新技术的发展,应用不当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和需求。

反大数据、反算法和反社交现象的出现,用户更多不是反对新技术,而是对新技术应用不足的不满。

至于大数据当前的应用,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大数据“太蠢”。

例如用户在电商网站搜索或购买过一款产品后,再打开网页,发现广告位都是之前购买过的产品推荐,这是大多数用户都遇到过的情况。

在以个性推荐为特点的应用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某音乐APP的用户,曾经因为制作视频,搜索并收藏了几首纯音乐,后来个性推荐大部分都是纯音乐。身边有朋友因为某天心情变化,集中听了几首摇滚风格音乐,发现未来就会不断推送同风格音乐。

想变换风格,需要刻意点赞、收藏几首其他风格歌曲,才能让推荐更加均衡。这些都是大数据当前应用的不足,没有带来便利,个性推荐功能偏离了最初设定的路线,变成了用户的养成游戏。

大数据应用在个性推荐上的“跑偏”,还体现在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上。在信息过载的当下,面对大量信息,用户的选择会倾向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说是满足个人欲望的内容,基于此的个性推荐会不断放大欲望,娱乐八卦占据热搜就是例子,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应用。

此外,大数据技术应用还存在边界问题。如何判断一些数据互联是必要,哪一些是过度互联,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网络使人类的连接更加紧密、方便,但过度连接会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脆弱。

依托大数据实现物联网进一步扩大了连接的数据量,安全、隐私等问题变得不可控,一个局部的小问题也容易转变为大规模的问题。​

反大数据和反算法的出现是一个提醒。我们面对大数据技术,就像是刚刚获得超能力的超级英雄,不知道这个能力究竟有多大威力,不清楚不同情况该使用多少超能力。在应用过程中,会有惊喜,也会有好心办坏事,必须要谨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科技云报道原创】

微信公众账号:科技云报道